上医至明 第1035节(2 / 2)

把药丸用温水化开,让患者服下,手术也随之进入了准备阶段。

做好手术准备的余至明,在一间手术室熟悉起了罗裕团队为这次手术准备的工具。

至于摘心手术,在隔壁手术室进行。

因为要进行体外循环,再加上各种仪器设备,轰隆响声会影响余至明的工作状态。

所以,余至明在另一间手术室工作。

余至明要熟悉的工作,主要是安装在导丝上的多功能血管介入复合探头。

探头前端是一个鱼钩式样的喷流管,它向探头前进的反方向喷射加压水流。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把血管附着物吹向血管深处。

探头还连接一个附带搅碎功能的抽吸管,可以把喷流管吹落的附着物搅碎吸走。

余至明喷流压力调整到位,在特制的水槽里摆弄起了介入探头。

这个特制水槽,可以把温度控制在二摄氏度上下。

这是因为离体后的心脏需要低温保存,这样才能最大化保存心脏活性……

因为加压水流的反作用力,还有水流冲刷,探头的掌控有一些难度,让余至明适应了近十分钟,才找到了控制规律……

又过去了半个多小时,余至明就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

他抬头就看到身穿无菌服的手术助手,走进手术室把器官保存箱递给了手术护士。

手术护士把器官保存箱放在了余至明近前,接着打开了箱子。

余至明双手捧起箱子里鲜红心脏……

一股虚弱的感觉,油然而生。

余至明隐约晓得,留给他的时间绝对不多,需要多快好省的完成血管清理工作……

第941章 制约因素

余至明忙碌所在的手术室,可谓是相当的安静,唯有微型电机的声音,如蚊子的嗡嗡声在空气中回荡不停。

在余至明身左的水槽里,里面是配置有溶栓等药剂的药水。

这些药水通过两个能精确控制的压力水泵,输送进两根细长的管子里。

在余至明的身右,也有一个水槽。

有两根细长的管子正把含有黄色、浅红色絮状物的混浊液体喷射在里面。

在余至明的身前也有一个水槽,里面是温度维持在两摄氏度左右的营养液体,一颗大人拳头般大小的心脏正浸泡其中。

余至明左右手是各执一根导丝。

没错,为赶时间,余至明双管齐下,左右手各拿一根导丝做血管的介入清理。

察觉到时间紧迫,他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早年的他,曾经是左撇子,不过后来在家人的督促下,又习惯使用了右手。

但是他的左手,依然灵活。

成为医生在县医院工作后,余至明还经常做手术,要求双手同样灵活。

这就导致余至明如今的左右手,差不多具有同样的灵活度。

再加上之前在身体检查中也熟悉了一心二用,这让他稍作熟悉,就基本实现了两根动脉血管的清理齐头并进的程度……

以患者近六十的年岁,再加上冠心病的严重影响,导致他的血管壁早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弹性和韧性。

这就需要余至明在清理血管壁上的附着物时,需要小心翼翼的控制着冲刷力度,还不能让探头和导丝戳伤到血管。

再加上双管齐下,一心二用,余至明的大脑运转立时就超频了,营养和氧气消耗相比之前,那是几何倍数的提升。

无奈之下,为防止自己缺氧黑屏死机,余至明让手术护士把吸氧管给他戴上了……

如此这般,在余至明的一番极限操作下,用时仅仅十六分钟,就把患者心脏的冠状动脉给清理了一遍。

当然,这仅指导丝可以进入的血管。

太过细小的动脉血管,余至明只能用药水灌冲一番了。

然后,他又耗时六七分钟,快速清理一遍心脏的冠状静脉。

再接下来,余至明又使用扩张球囊,对心脏血管的五处明显狭窄处做了膨胀扩张。

最后,余至明又把心脏做了仔细的灌洗,还有细致的检查,确保没有清洗下来的脂肪块造成的血管堵塞后,就让手术护士把心脏送去了隔壁手术室。

至此,从心脏送来,到心脏送走,仅仅过去了二十七分钟。

至于患者心脏冠状动脉内植入的数目高达八个的支架,余至明并没有尝试取出。

支架这东西一旦植入,就是永久性的,它会和血管壁融合长在一起。

实在需要取出,只能通过手术切开心肌,切开血管,剖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