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 / 2)

王风来挥挥手,指挥警员。

我转头看向孙涛,示意让他盯紧不要再出差错。

“让网警马上联系平台删掉视频,”陈墨声音已经低沉到一种新的境界,整个办公室没一个人敢大喘气,“给连环杀人凶手起外号,是要疯了吗?”

处理连环杀手案件,作为刑侦人员第一时间就是要封锁消息。

这也是为什么有怪异命案警察不会第一时间通报。

媒体的宣传会增加案件的曝光,案件曝光越高,凶手会越自恋,甚至会突然改变行凶习惯,受害者的数量会增加。

自恋的人都很变态。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至少会有两个受害人。”陈墨冷脸,转头看向王风来,“让你手底下的人迅速把失踪人员整理出来,25岁之前的女性不管事态够不够严肃,全都移上来。”

我叹了口气,指挥着王安,“去叫人,刑警队全员开会,重新修改侧写。”

第28章 28

王安去叫人。

我和陈墨站在办公室的角落的进行侧写分析。

“物证科说箱子里确实发现了一个警察娃娃,娃娃缝线和受害人身上衣服风险相同,但没有检测到指纹。”陈墨将她收到的信息和我同步。

我听着点头,将这边的信息资料传递出去,“王川,犯罪嫌疑人资料。”

陈墨低头看了一眼,眼皮一沉:“王川不是犯罪嫌疑人。”

我顿了半秒,“我也觉得王川不符合。”

陈墨指着纸张上的内容,“我们之前侧写过,犯罪嫌疑人近三个月受到刺激,由外部压力刺激内部压力驱动行凶,可王川没有诱因。”

我听懂了陈墨词话的意思。

在我们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动机都是由驱力与诱因。

驱力是人类都会有的心理条件。

比如你想得到奖励,就需要考的好,表现的好。

为了这个目的,你会朝目标努力。

这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人都有。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们会有一个平衡的动态心理阈值,这个天平不会倾倒,就算没有达到目的,过几天这个天平就会自动复原。

而精神病患者的天秤本来就是波动的。

当某种需求破坏了这个平衡,驱力就被唤醒,成为迫使他们必须要去做的理由。

诱因则是破坏动态平衡的一种刺激事件。

王川虽然童年悲惨,但他近期没有诱因出现,他没有犯罪记录,亲人没有离世,他没有结婚不会出现离异或者丧子,甚至他会为了失眠而去医院开药。

至少表现出的天平是没有被打破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王川喜欢的是烨桦。”我拍了脑门,感觉线索突然明朗。

“动机逆转了是吗?”陈墨和我一起看着邮件内容,认真思索。

在犯罪动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做动机逆转理论。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他欲望来构建一个目的。

心理学把动机分为两种极端:达到目的和超越目的。

在信里,王川一直滔滔不绝,把自己的痛苦讲出来,甚至有很细节的描写,他对待过去或许是一种调侃和回望。

他不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聊天而拉近他和烨桦之间的距离。

超越目的。

从关注自身情感,转变为关注他人情感。

刘志气喘吁吁跑进办公室,“工厂说王川昨天就没来上班,请假了。刑警机动组已经出发去他家了,目前还没有消息。”

……

“查烨桦。”陈墨转头看向fi,表情一脸严肃,“尤其是父亲信息,我要事无巨细。”

“好的。”fi接到指令,开始忙活起来。

陈墨转头看小刘,“调取昨天的执法记录仪,重新分析烨桦。”

王风来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站在办公室一边指挥侦查组,一边统筹派出所的失踪报案。

他打着电话,忙的晕头转向,突然不知道听到电话那头说了什么,急急忙忙地朝角落走来,“陈队,派出所刚刚上报有一个18岁的女孩昨天下午失踪了。”

之前我们组内侧写说是要20-25岁失踪女性,所以公安系统预警就没把20岁以下的作为重点。

突然今早陈墨把目标改成25岁之前,立马就有了新的失踪人员。

真的被陈墨侧写对了,受害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王风来说完,整个办公室气氛凝固。

原本都在讨论的警员闭上了嘴,甚至连陈墨都闭上了眼睛。

“信息拿来。”我能看的出陈墨现在的表情中夹杂着紧张,所以主动伸手要来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