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1 / 2)

他未曾料到有一日,自已在无知无觉中,竟已变成了自已曾经最厌弃的模样。

这会儿再看殿中的赵怀朗......

更像是曾经的自已了。

思及此,盛帝动了动唇,欲吐软言宽慰几句。

然而,他往昔未曾得到父皇半句软话,到了这个节骨眼,他竟不知究竟何种话语,才算是一个父亲恰如其分的表达。

盛帝微微垂眸,久违到他以为早已忘却和释然的苦涩......也渐渐漫涌而上。

这些年始终不肯宽待荣亲王府,已然证明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不甘与怨气。

当年的他,想听父皇对自已说什么呢?

什么都好,哪怕只是寻常的一声问询,于他而言,已是莫大的恩赐了。

盛帝喉头隐约酸涩,张了张嘴,几乎要开口透露些许自已的打算,然而赵怀朗已面含决然,沉声道:

“父皇,儿臣有十万火急之事,亟待向父皇禀明!”

到嘴边的话蓦地一滞,盛帝抬眸,心神渐拢。

“说来听听。”

若朗儿要为崔道元求情,果然崔家彻底覆灭之前,他的心思都不能透露分毫。

然而,赵怀朗却语出惊人,“父皇,近日朝堂人心浮动,那些风言风语,儿臣都听见了。”

“若确有其事,为了江山社稷,父皇公正处置,实乃天理昭彰,天经地义。”

盛帝听闻此言,眸色深深扫了赵怀朗一眼,没忍住扬了扬嘴角。

当初为了试探老三的本事,他曾数次在众人面前提及,老三像他。

但事实上,他心中明镜似的,三个儿子中,老二才是最像他的那一个。

若今日,朗儿有为了储君之位舍弃崔家的魄力,那他便更要高看朗儿一眼了。

“哦?你当真这般想?”盛帝淡淡问了句。

赵怀朗立刻就点了头,恭声道:

“虽有亲眷之缘在前,但到底法不可违,儿臣想为父皇分忧解难,便决然不会因着亲眷关系而有所偏私袒护。”

盛帝听到此处,已难掩满意之色,正欲起身予以肯定,却听赵怀朗话锋又一转:

“这是父皇言传身教的道理,儿臣不敢忘。”

“故而此事虽涉及烨儿,涉及父皇最宠幸的江浔,儿臣也不得不说,不得不提。”

盛帝听到此处,起身的动作蓦地一滞,不可思议地抬起头来,语调微扬:

“你说何人?”

第231章 通敌叛国

赵怀朗面色不改,伸手探入怀中,取出了一沓信来,跪地双手奉上,口中扬声道:

“父皇,此乃旁人举发,沈征胜与陆永渚通敌叛国之罪证,还请父皇过目。”

“什么?”

盛帝陡然扬了声音。

一旁福顺惊得浑身一颤,都不必盛帝吩咐,已快步上前接过赵怀朗手中书信,递到了案前。

盛帝三两下拆开,一目十行,面色渐阴渐沉。

他垂眸瞥了眼赵怀朗,到底是做君王的人,深吸一口气后,便平静了脸色,冷声开口:

“福顺,速传鸿胪寺卿贾少波!”

鸿胪寺司掌各国往来书信文书的审稽,严审各国所呈之书翰文牍,详察分类。

这信是真是假,想必贾少波一看便知!

福顺闻言当即快步而出。

盛帝再次看向赵怀朗,却见他从容平静,仿佛笃定了书信是真。

今日之事,是盛帝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储君之位,纵有诸般算计、竞相争抢之举,都是本国朝堂内务之事。

但,若有人胆敢通敌叛国,动摇国本,他绝难容忍,定不轻饶!

只是,现下这情形,究竟是沈陆两家果真通敌叛国,还是朗儿为了搭救崔道元想出的昏招?

“老二,你知晓自已在做什么吗?”

盛帝沉沉说了句,盯紧了赵怀朗的神色。

可赵怀朗却重重点了头,正色道:“父皇,儿臣心中自是明晰。国本之稳固、江山社稷之安危乃重中之重,不容丝毫懈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