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我是早逝白月光快穿 第16节(2 / 2)

越殊认真的目光直直投向清虚道人。少年黑白分明的眼眸有着一眼望到底的清澈。

“由我出面说和?”这个请求着实出乎清虚道人意料,可细细一想又觉合情合理。

在幽州行医多年,归一观早已不是什么无名道观,清虚道人更不是什么无名野道。至少本地杏林之内少有人不知道其大名。

这些年下来,他行走在外早已织就一张人脉网,纵使亲疏有别,无论如何,在幽州出名的医馆和药铺总是说得上话的。好几位医术高明的老大夫都与他有忘年之交。

故而提出这个计划后,深知此中内情的越殊首先想到的居中联络人便是清虚道人。

当然,计划的关键不在于清虚道人这个“传话筒”,在于州牧府愿意在其中投入多少。

一旦州牧府全力推动此策的落实,大势之下,又有几人敢于不自量力相抗?除非日后再也不打算在幽州的地界上混。

这才是越殊的信心来源。

清虚道人对此一无所知,只当是他知交遍天下的强大人脉与无所不能的高大形象早已在徒儿心中根深蒂固。

迎着自家徒儿满是信赖的目光,他哪里能说出半个不字?

何况这本就是一桩大功德,若能促成此事,清虚道人自诩简直能积八辈子的德,来日幽州老百姓都将记住归一观的大名。

他微微出神,反而令越殊生出误会,后者口风一改:“师父若有为难之处……”

“不为难,不为难!”清虚道人回过神来,连忙摇头,“此事易尔,且交给为师罢!小长生你只管等着为师的好消息!”

……就算不是为了行善积德,扬归一观之名,难得被徒儿托付重任,怎么能说不行?

……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师徒二人雷厉风行,既然拿定了主意便不再耽搁。他们一道下了山,直奔州牧府。

……

州牧府。

听越殊讲完全部计划,州牧常玉山再也忍不住拊掌大赞道:“……好一则联合防疫之策,老夫数日之忧一朝得解!”

每逢天灾,百姓流离,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无非便是饥饿与疫病。前者尚且可以开仓放粮,后者往往却是无解的难题,以至于染病的百姓往往只能自生自灭。

从未有人提出这样的策略,对逃难百姓进行大规模义诊,断绝瘟疫诞生的可能。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大工程。

换作旁人听了越殊的想法,指不定还要嫌弃没事找事。

——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民,给他们一口吃的,让他们不至于饿死就不错了,何必耗费人力物力折腾什么义诊?纵然有饿死病死之人,只怪他们命不好!

好在常玉山不是这等人。

目光长远的他能看出,一旦这项举措得以顺利实施,将挽救不知多少百姓的性命。灾情所造成的影响亦将得到最大的遏制。

于公,为国为民。于私,幽州是他治下,民生恢复越快,他的位置也就越稳当。

双方一拍即合,越殊提出的建议皆被采纳,清虚道人亦正式接过州牧府的任命。

常玉山大手一挥,令次子常以信率百骑相随,名义上是沿途保护清虚道人的安全。

这支队伍出身幽州最精锐的飞云军,常年与突厥作战,人人皆以一当五,所谓豪强地主的私人部曲,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

此番清虚道人代州牧府居中联络各方,凭口舌便能达成共识当然是好,若是遇上不识大体之徒,自然就轮到他们物理说服。

一切准备就绪,一行人当下出发。

“小长生,为师这就走了。”

“徒儿等着师父的好消息。”

州牧府的朱漆大门外,师徒二人相顾道别,恍惚之间,越殊仿佛重回当年。

杏黄色道袍从眼前飘过,清虚道人临走之际,不忘留下一声终于解脱般的大笑:“往后山上那几个小崽子就交给你了!”

越殊:“???”

他心间复杂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只剩浓浓的哭笑不得与满腹的狐疑。

……师父之所以应下这份“差事”,该不会是为了逃避替幼崽启蒙,将重担托付给他罢?

第15章 神医妖道15

◎人世如洪炉,一念济苍生◎

蓟城百里之外的宁县。

一间间简单搭建的窝棚宛如密密麻麻的蚁穴,挨在城墙边上,遮风避雨都嫌勉强。

天色向晚,路上行人渐渐稀少,街道渐趋寂静。低低的哭声与痛吟声便从每一间窝棚中散发出来,又被淹没在绵绵细雨中。

哭声中偶尔响起絮絮的低语。

那是“丧家之犬”在互相舔舐伤口。

倘若人类的痛苦能够凝成实质,或者肉眼可察,这里或许已被痛苦的乌云所覆盖。

几乎每一天,都有人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