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2)

大概是激昂的诗词实在催人奋进,姜南西和宁朝不作停留,按照现搜的攻略,又连着逛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德化白瓷两个展厅。

姜南西越逛越上头,热情随着步数一同上涨,相比之下,宁朝走路的速度则逐渐慢了下来。

之前骨裂的小腿恢复不久,因为今天的超负荷运动,开始隐隐作痛。

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全力配合姜南西的逛展节奏,走得稍微慢一些,也能稳稳跟在姜南西身边,帮她挡一挡身后来来往往的人群。

可他还是低估了姜南西的精力,简直无穷无尽,即便已经额头渗出细汗,可她不仅没觉得累,也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终于在进入一号中央大厅的时候,宁朝按耐不住疑惑,侧头问她:“你们干编导的都这么能走吗?”

姜南西心头涌上深深的歉意:“啊......你累了?”光顾着自己参观,忘了照顾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妥,姜南西很快转身,准备去找个休息的地儿:“那我们先歇会儿。”

“不用。”

就是怕这个,所以宁朝才一直没说,见她要走,他赶紧把人拽回来解释:“我就感叹一句,看你这么瘦,没想到竟然体力这么好。”

姜南西还是担心:“你真不累啊?”

宁朝暗自无奈叹气,他又一次见识到姜南西的利他品格,会为了照顾他人而让步自己的感受,几乎到了忽略自身需求的地步。*

他不知道姜南西经历了什么才会这么小心翼翼。

“我经常远程徒步,这几个展不算什么。”宁朝目光沉着看她,漆黑的眼睛里都是固执的认真。

本就还在兴头,听他这么一说,姜南西就更加心动,但还是征询意见:“那我们再逛会儿?”

宁朝舍命陪君子:“来都来了!逛!”

“说真的。”进入展厅,姜南西边走边道:“应该不是我体力好,而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以前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文物,就忍不住看越想看。”

现如今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小明同学用二十分钟就能走到的天安门,有的人却用了二十多年。

姜南西看向身边的小宁同学:“所以我很羡慕你啊,在我死记硬背的时候,你能抱着历史书来这里耳濡目染。”

这是真心话,姜南西真的羡慕。

可是当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抱着素描本趴在玻璃柜上,对着里面的文物写写画画的时候,也是真的为他们高兴。

笔尖沙沙划过纸张,留下的,是一页页美好的青春。

姜南西庆幸自己还能感受青春。

“虽然听起来像是何不食肉糜。”宁朝蓦然停下脚步,声音缓静而温和,“有人生来就在北京,而有人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这里,但是褪去地域光环,北京多的是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普通人,也都是要往前走的,这座城市不是终点,路的尽头永远是路,大家走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不过是个体人生不同时差的体验罢了。”

“况且......”说到这宁朝停住,他看向姜南西,面露几分难言的尴尬。

姜南西同样看着他,眨了眨眼睛,不明所以。

半晌,宁朝挠了挠眉:“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国博。”

“你没来过国博?”姜南西很是不敢相信。

宁朝只能实话是活:“北京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长城,故宫,天坛、雍和宫......近点儿的有幸能路过,远点的就只能听过。

震惊之余,姜南西反思了下,如果代入她自己就没那么奇怪了。

她一个重庆人,至今也没去过洪崖洞。

“你说的对。”转回刚才的话题,姜南西认同宁朝的观点,她举起相机,拍下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只是时差不同,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

这并非个体命运,而是宏大的集体叙事,可幸,他们站在同一片热爱的土地上。

终有一天,他们会亲自用双脚真切丈量这片土地,或早或晚。

宁朝微微一笑,没再说话。

顺着墙上一面面的历史画作,两人往里走,边走边聊。

“不过这不算我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拍完一张照片后,姜南西没再举起相机,这里的展品意义厚重,更适合用心感受。

她接着说:“之前我还做导演助理的时候,在深山里跟一个宣传片,当时剧组请了一特难伺候的男明星,开拍之前突然嚷嚷着说要喝咖啡,速溶的不行,要求必须是某个特定牌子的冰美式,说不喝就没状态,我只能步行下山,独自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咖啡店买好咖啡,再开回去,再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送到他手里,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编导,那段路真的太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