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 / 2)

往日对他爱搭不理的棺材铺老板,今日一见他,纷纷停下手中的忙碌,围到他身边打听:“二郎,你们怎么接到这单生意的?”

罗刹神色淡然,出口波澜不惊:“当然是因为我们朱记棺材铺童叟无欺,会做生意。”

几个老板拱手奉承道:“罗老板真是自谦。要我说,必定是因你与朱老板有过人之处,这才得了圣人的青睐。”

罗刹听着夸奖,心中美滋滋:“走了走了,下次再聊。”

再回去时,朱砂抱着手,斜靠在店门口:“哟,让我瞧瞧这是谁,原是罗老板啊~”

朱砂的语气阴阳怪气,罗刹没好气道:“就一个人叫我罗老板,我没应。”

“伙计,走了。”

“知道了,朱老板。”

两人一路往北,出城后再行个半日,便到了京畿贡院。

大梁朝取士之法,分生徒和乡贡。

出自官学者谓之”生徒”,出自州县者谓之“乡贡”。

生徒多为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弟,他们只需通过官学的考试,便可直接参加会试。

而乡贡不问出身,人皆可考。

但要参加会试,他们必须先通过各州的发解试。

神凤帝求贤若渴,自继位后,便大力推进京畿贡院的营造。

京畿贡院在扶山山下,每三年开一次山门,迎各州发解试的头名进入。

这里食宿全免,夫子云集。

只为二百三十州二百三十位解元,能够一心一意考取功名。

待来年春闱金榜题名,一展平生抱负。

正因如此,自京畿贡院建好,各州学子宛如千帆竞发,争做解元。

马车一停下,几位官员立马走上前:“两位可是圣人钦定的特使?”

朱砂依言递上黄榜:“对,此乃黄榜。”

为首的官员四十上下,展开黄榜看了之后,一边吩咐侍从帮两人牵马放包袱,一边领着两人往贡院走:“今年的解元安置,由礼部负责。我是礼部侍郎皇甫睦。”

朱砂与罗刹向他行礼:“见过皇甫侍郎。”

皇甫睦轻声笑了笑:“你们是圣人委派的特使。照理说,该是我向你们行礼。”

三人相视而笑,朱砂问起此案的来龙去脉:“按黄榜中所说,闹鬼一事已持续半个月。皇甫侍郎,你为何五日前才上报朝廷?”

皇甫睦叹了一口气:“起初只是有人身上出现诗句,故而无人当回事,都以为是哪个烦闷解元的恶作剧。整整半年,不得出贡院一步。别说解元们,我有时也会跑到扶山上,大喊一句‘放我出去’。”

直到几日前,有几个人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部被剃光。

凶手来无影去无踪,实在不像人所为之事。

皇甫睦察觉到一丝不对劲,赶紧派人向礼部禀告。

说话间,三人走到一处名为“癸巳”的院子。

院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

皇甫睦引两人进去:“贡院的院名以天干地支命名,出事的解元全住在癸巳院。院中原先住了二十一人,有十二人身上曾被写过诗句,有四人被剃光了头发。”

朱砂带着罗刹,先去看了一眼被剃发的四人。

这四人被关在癸巳院的一处空宅中,个个眼窝凹陷,神色萎靡,状若疯癫。

皇甫睦:“他们醒来后,发现头发全没了,当场吓疯。我怕恶鬼藏在其中,不敢放他们离开,只好暂时将他们关在此处。”

四人疯疯癫癫,罗刹问了半响,只问出一件事。

此事,是一个男子所为。

对于四人的说辞,皇甫睦扶额惨笑道:“贡院里,全是男子。”

眼见四人问不出个所以然,三人只能去找身上出现诗句的十二人。

据他们说,自半月前开始,他们的身上总会莫名其妙出现诗句。

而且,多是一些奇怪的诗句。

“何处奇怪?”

“半月前,夫子开始教诗赋。我们有时兴起,便喜欢行飞花令。而夜里,此人会改动飞花令的诗句,在我们身上写诗。”

贡院行的飞花令,与寻常的飞花令略有不同。

因大家都是各州头名,学识渊博,寻常的飞花令经常半日也分不出胜负。后来,贡院的一位夫子提出:改前人之诗,仅改一字,最后以投票定最优者。

十日前的飞花令,改的是前朝诗圣杜甫的名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2]

当日胜者的诗句为:身轻一鸟去,枪急万人呼。[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