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1 / 2)
同袍之谊,过命之交。
仅仅十五年后,竟不如那堆泛着铜臭味的人命钱。
方絮也觉她的猜测在理:“今日我在程家门口,听百姓自夸,‘乌兰县已近二十年未出一桩人命案,若非恶鬼复生,邪祟出没,怎会引来此等凶徒’。”
近来出入乌兰县的生人,除了他们,便是傅元平。
思及此,方絮提步往前走:“走,去问问张明府。”
天色彻底暗下来,脚下的路,已然模糊不清。
稍有不慎,便会踩进雪坑。
朱砂跟在方絮身后,着实有苦难言。
往常,她常听几位师弟师妹诉苦,说玄风师姐最是勤勉,但凡同她查案捉鬼,定是饥不暇食,夜不能寐。
一想到此番来会州的“罪魁祸首”,她拧了拧罗刹的胳膊:“都怪你。”
罗刹:“……”
三人抹黑行了二刻,于酉时中到达张家。
张砚良得知三人冒雪前来,亲自出门来迎。
一见朱砂,他便要磕头道谢:“手下县尉方才来报,晋王殿下已得知此事,今夜便会派人入城与我联系!”
罗刹本要伸手搀扶张砚良,却被他抢先拜了下去:“县尉说,他今日到城外后,刚喘一口气,便遇到路过的晋王殿下!若非三位道长提点得早,这事万万成不了。”
听完他所说,朱砂颇有些忌妒,咬牙道:“你可真是神来气旺……”
命好,官运好。
连告个状,都能恰好遇到晋王。
张砚良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才慢腾腾扶着桌腿起身:“三位道长,有事找我吗?”
方絮开门见山:“张明府,我们怀疑傅将军与今日乌兰县的行凶案有关,便想来问一问你。你可知傅将军此行,是否有同行之人?”
关于乌兰县,张砚良不敢妄言其他事。
唯独对每日出入乌兰县之人,可谓一清二楚。
当下,他笃定道:“傅将军三日前入乌兰县,自称孤身一人,实则不是。与他同行之人,有十人。这十人中,有四人先一日入城,六人晚一日入城。”
朱砂:“你从何得知?”
张砚良洋洋得意:“我自小跑得快,及至从军,蒙窦大将军擢为斥候。等回乡做了官,仍难改任斥候时养成的行事习惯。这十一人的过所,户曹参军署名、给日时辰等全部一致,甚至连各关津勘验牒文也毫无二致。”
十一张一模一样的过所,十一个来自凉州神乌军府的人。
他敢断定:这十一人彼此相熟,一路从神乌县同行至乌兰县才分开。
罗刹看着他眼中跃动的光彩与眼角滑过的泪水,后知后觉道:“岩山一战中的那个斥候,是你?”
张砚良边笑边哭:“是我。”
因他的疏忽,导致他们战死沙场。
回乡后的无数次噩梦,他总会梦到当日窦大将军死前嘀咕的那句话:“唉,要是早些发现便好了……”
要是他早些发现跟在后面的三千突厥兵,他们有足够的时辰筹谋,何至于最后只剩五十余人。
窦大将军并未怪他,只让他记得帮他们收尸。
他回乡做了个小官,每年冬月会托人送出一本书与一封信,送去凉州都督府。
信中内容,是请求凉州军府为他们收尸。
而书中第一页是他们埋尸之地的具体位置,余下的三十八页,是每一个死在岩山之人的家乡所在。
他一年又一年,寄出书信。
可人微言轻的小官,无人理会。
书信石沉大海,他的希望一年年落空。
朱砂:“这群贪官,约莫是拿着你的书掘尸,倒省了一大笔钱。”
罗刹一时也有些气愤:“这群人,与恶鬼何异。”
张砚良看向窗外,似是喟叹:“他们啊,比恶鬼还恶啊……”
为了那点钱,将同袍的尸骨弃之不顾。
这种人,不配称为人。
方絮见三人越骂越起劲,赶忙打断:“晋王殿下的手下何时与你联系?”
张砚良:“说是酉时末。”
果不其然,酉时末一到,张家后院门外忽地有人敲门,说是送菜。
张砚良候在门后,透过门缝开始吟诗:“凉州七里十万家。”[2]
须臾,门外一位男子应道:“长安不见使人愁。”[2]
借着灯笼的微光,张砚良朝廊下的三人点了点头。
“这位张明府,真是一位妙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