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 / 2)

两人遵照他所说,直奔泰山娘娘神像前。

案前燃着三柱檀香,蒲团虽旧,但胜在干净。

罗刹先跪下,从槃囊中掏出两枚铜钱塞进功德箱,再拍拍另一侧的蒲团:“朱砂,我们一人一文钱,你现在跪下。”

头一回见人拜佛,只投两文香火钱。

朱砂笑得花枝乱颤:“二郎,你不怕泰山娘娘托梦骂你吗?”

罗刹自有一番大道理:“心诚则灵。”

朱砂笑着与他并肩跪下。

两人正欲俯身拜下,门外响起老道士的嘱咐:“你们想让泰山娘娘保佑何事,得念出来,念出来才灵!”

“信女朱砂。”

“善男罗刹。”

“愿与罗刹白首同心,永结为好。”

“愿朱砂长喜长乐,无虑无羁。”

檐下惊鹊叫声长,朱砂轻靠在罗刹肩头低吟:“愿二郎天上人间,年年今日。”

外间天色已完全暗下来。

罗刹颇有些自责:“看来今夜要留宿在此。”

朱砂倒看得开:“阿娘忙着捉鬼,阿耶抱着我跟在她后面。什么破庙、山洞……我都住过。”

罗刹:“你与祁叔长年累月跟在她身后,难道无人发现吗?”

庙中泥路湿滑,朱砂顺势挽上他的胳膊:“一来,阿娘独来独往,对鬼族一向没有好脸色,无人想到她竟与阿耶成婚生女;二来,阿耶与我,时常易容换身份。”

他们父女俩,有时是为人伸张正义的爷孙,有时是云游四海的师徒。

每路过一处闹鬼的地方,他们一家便会兵分两路。

她与阿耶先假装过路人围观,阿娘再适时出现,亮明身份捉鬼。

旁人看他们一家三口,只当是素不相识却都心怀正义的两拨人。

出庙后,罗刹一边挂祈福带,一边从树上无数的红带中,找出周七郎当年所写的两条。

红带太多不好找,朱砂等得无趣,索性与老道士攀谈起来:“道长,您认识周七郎吗?”

老道士点头:“认识。他常来,也爱带人来。”

罗刹看了几百条,已然头晕目眩。

经朱砂转述,老道士大概猜到他在找何物,便好意出言提醒:“贫道记得周信士的祈福带系在最高处。施主,庙门后面有梯子,你去取来。”

罗刹转身去取梯子,朱砂看老道士对周七郎了如指掌,随口问道:“周七郎说他当年曾在庙中跪过半日。道长,你记得此事吗?”

老道士仍是点头:“记得。他来过两次,第一次跪了半日,嘴里嘀咕着让泰山娘娘保佑他弟弟来日高中。第二次跪了一宿,边哭边求,求泰山娘娘救活他的弟弟。”

时隔多年,他之所以还记得一清二楚,实因娘娘庙香火不盛。

十几年前常来的香客,只周七郎一人。十几年后,是周七郎带来的一些人。

在老道士的指引下,罗刹成功取下两条祈福带。

其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唯独上面的名字清晰可见:周安。

周七郎名周平,周八郎名周安。

朱砂将周家两兄弟不和的实情告知,老道士闻言震惊不已:“周信士乐善好施,常入庙为胞弟祈福,绝不会是心肠歹毒之人!”

“道长可愿陪我们走一趟,为你口中的这位大善人作证?”

“自是愿意。”

两人扶着老道士回到周家。

围观的乡民未散,依然聚在院外看热闹。

穿堂风过,堂屋中的白烛明灭。

罗刹大吼一声:“诸位,我们已查出真相!周家兄弟突然不和,是因有卑鄙小人挑拨离间。”

此言一出,乡民们交头接耳。

周七郎与周八郎闻声而出,齐齐道:“什么小人?”

朱砂亮出手上的两条祈福带:“周八郎,你的兄长并未骗你。你坠河当日与昏迷的次日,他都在娘娘庙为你祈福。这两条祈福带与主持,皆是证据。”

老道士双手合十:“贫道愿为周信士作证。这位道长所说的两个日子,贫道亲眼见到周信士在庙中跪拜,亲耳听到他为胞弟祈福。”

一瘸一拐的周八郎从朱砂手中夺过祈福带,片刻泪流满面坐到地上。

上面的字迹,他绝不会忘。

因为那是坠河前,他一笔一划教不识字的兄长所写之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