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陷落 第33节(1 / 2)

林小满凑到她耳边:"你们同居了?发展这么快?"

"别胡说!"苏晚晴耳根通红,"他只是...在这里工作比较安静。"

顾沉舟突然来到餐桌边看了林小满一眼,"别给她吃太多生冷食物,她胃不好。"

说完就回对门自己家了,门关上后,林小满夸张地拍着胸口:"吓死我了!他刚才那眼神,跟防贼似的!"

苏晚晴打开便当盒,香气立刻充满了餐厅:"他最近...挺克制的。"

"克制?"林小满塞给她一个寿司,"晴宝,你知道他看你的眼神像什么吗?像饿了三天的狼盯着一块肥肉,只是暂时用铁链拴住了自己。"

苏晚晴差点被寿司呛到:"什么烂比喻!"

"不信你看这个。"林小满掏出手机,翻到一张照片发给她——是前几天在图书馆被人偷拍的侧影,苏晚晴专注工作,而角落里的顾沉舟正望着她,那眼神确实如林小满所说,炽热得几乎要灼穿屏幕。

苏晚晴的心跳突然加速。她急忙划走照片,却看到徐若年发来消息:“明天天气不好,记得带件外套。”

"徐学长真是贴心啊,"林小满嚼着寿司含糊地说,"要不是遇到顾大佬,我觉得你们挺配的。"

"徐学长人是很好。"苏晚晴回完信息,随口说道,"这次多亏他帮忙,但你不要再乱点鸳鸯谱了。"

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张楚的信息:"考虑得怎么样了?顾沉舟知道你去杭州是和徐学长一起吗?"

苏晚晴的手指僵在屏幕上。这条信息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方才的悸动。张楚的存在提醒着她,这段关系里仍有一个未解的谜团——顾沉舟对她的热情,到底有多少是出于真心?

"怎么了?"林小满察觉到她的异常。

苏晚晴摇摇头,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只是...有些累了。"

那晚,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交替浮现顾沉舟温柔的眼神和张楚阴鸷的笑容。窗外的月光洒进来,在地板上勾勒出窗棂的轮廓。

第38章 光芒万丈的苏晚晴

杭州的雨来得突然。苏晚晴站在酒店窗前,望着外面如织的雨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演讲笔记的边缘。

手机屏幕亮起,是徐若年发来的信息:"雨太大,我帮你把资料先带过去了,你晚点直接来会场就好。"

她回复了一个"谢谢",目光扫过屏幕上方的其他未读消息——林小满发来一连串加油的表情包,张教授提醒她注意演讲时间把控,而顾沉舟的最后一条信息停留在昨天:"一路顺风"。

简单四个字,却让她盯着看了许久。自从那晚张楚的信息后,她与顾沉舟之间似乎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他依然体贴,却不再越界;她依然感激,却多了几分警惕。

酒店电话突然响起,前台礼貌地通知她预约的出租车已到。苏晚晴深吸一口气,拿起雨伞和背包。今天是她学术生涯的重要时刻,容不得半点分心。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人头攒动。青年文学论坛的签到处排着长队,苏晚晴找到自己的名牌时,手指微微发抖。不远处,徐若年正向她招手,他身旁站着几位年纪相仿的青年学者。

"晚晴,这位是南京大学的陈默,专攻宋代诗论;这位是复旦的李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徐若年热情地介绍着,俨然已经以她的保护者自居。

苏晚晴礼貌地一一问好,心思却飘向即将开始的演讲。她的分论坛"古典文论的现代诠释"被安排在最大的报告厅,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专家学者在场。

"听说王晓鹰教授会亲自参加这个单元,"李悦压低声音,"他今年要带研究生,表现好的说不定能拿到推荐信。"

徐若年自然地接过苏晚晴手中的资料袋:"别紧张,你的论文很有独创性。我帮你占了前排位置。"

苏晚晴勉强笑了笑。她不是不感激徐若年的照顾,但这种过度的保护让她想起顾沉舟的话——"就像你那个徐学长?两年都加不上你微信?"两者之间的对比如此鲜明,一个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个强势闯入她的生活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尊重。

报告厅很快座无虚席。苏晚晴坐在发言席旁,翻看着自己的笔记。主持人的开场白在她耳中变成模糊的背景音,直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突然将她拉回现实——

"...特别感谢本次论坛的赞助单位沉舟资本对青年学者的大力支持..."

苏晚晴猛地抬头,目光扫过观众席。沉舟资本?顾沉舟的公司?他从未提过这件事。

正当她疑惑之际,报告厅后门被轻轻推开,一个高大的身影悄然入座最后一排。

即使隔着整个会场,苏晚晴也能认出那道轮廓——顾沉舟穿着深灰色西装,没有打领带,姿态放松却依然醒目。他似乎感应到她的目光,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个几不可见的弧度。

"下一位发言人是a大的苏晚晴同学,她的题目是《从'神思'到'世界观构建'——论《文心雕龙》创作论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启示》。"

掌声中,苏晚晴站起身,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走上讲台的短短几步路,她的大脑一片空白。直到站定转身,面对满场期待的目光,她的视线不自觉地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顾沉舟已经换到了前排靠走道的位置,正专注地望着她,眼神中有种她从未见过的坚定信任。

这一刻,所有的紧张奇迹般地消散了。苏晚晴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她精心准备的演讲。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传统解释将'虚静'理解为内心的放空。但我认为,这更接近于现代创作中的'世界观构建'——创作者首先在心中搭建一个完整而空旷的宇宙,人物和情节才能自然生长..."

她的声音越来越流畅,手势自然而有力。当讲到"神与物游"时,她甚至脱稿加入了一个即兴例子:

/:.

"正如一位风险投资人所言,'优秀的决策者能在混沌中保持思维的清晰与开放'。创作亦然,作家需要与角色建立深层次的共情联结,同时又保持足够的理性把控全局..."

说到此处,她不经意地瞥了一眼顾沉舟,发现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愉悦的笑意——她引用的正是他在讲座中的观点。

二十分钟的演讲如行云流水。结束时,掌声持续了许久。苏晚晴看到王晓鹰教授——那位她仰慕已久的学术泰斗——正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什么,嘴角带着满意的微笑。

提问环节,一位白发教授率先举手:"苏同学,你提到网络文学的'世界观构建'与古典文论的'虚静'相通,但网络文学往往追求即时快感,这是否与刘勰强调的'积学以储宝'相矛盾?"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苏晚晴感到后背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她没有慌乱:"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质疑。确实,部分网络作品存在这个问题,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同样注重知识储备。"她顿了顿,想起自己与顾沉舟的讨论,"正如商业领域的创新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市场分析基础上,网络文学的想象力飞翔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我采访的几位顶级网络作家,他们的阅读量和知识广度甚至超过许多传统作家。"

这个回答引发了更多讨论。王晓鹰教授也加入了提问:"苏同学,你认为古典文论对当代创作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苏晚晴直视这位学界权威的眼睛,声音坚定:"是敬畏心,王教授。古人将创作视为'神与物游'的神圣体验,这种态度在当今快餐文化中尤为珍贵。我认为,无论载体如何变化,文学的本质依然是——用刘勰的话说——'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