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1 / 2)
周围的人开始拉架,混乱之中不知谁被谁误伤,劝架不成反被勾出火气,因而没多久,大堂某一处就乱成了一锅粥。
像这样的情景,近日来在长安城许多地方时有发生。
宣室殿。
沈乐妮看完刘彻递给她的一本奏报,置之无奈一笑。
那上面写的,便是关于近段时日来民间对于她的各种流言。
“你觉得这背后有没有人?”刘彻口气似聊闲话般询问她。
沈乐妮眼中闪过一抹冷色:“臣以为,百姓们固然恐慌,但这流言不仅起的及时,还传得如此之快,这背后定不简单。”
刘彻靠到椅背上,“这个暂且不谈。如今外面都在议论你,你可要亲自出面解释解释?”
沈乐妮将奏报搁到了御案之上,叹气道:“亲自出面就算了,臣怕百姓看见臣,情绪会更加激动。”
“那就任他们这样说下去?”
沈乐妮苦笑。她猜到会有这么一日,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她向刘彻请求道:“陛下,您就别看臣的笑话了,还请帮帮臣吧。”
这么大规模的流言,光靠丞相怕是不行了,还得要皇权压制才行。
刘彻也是感到有些头疼,长长地叹了口气。
第202章朕还护不住一人?
刘彻还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在不刺激百姓的情况下尽快遏制住流言的散播时,情势却陡然急变。
有关国师其实是妖邪的谣言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汉各郡县爆发,百姓们大肆宣扬国师乃是妖物,是她的到来才使得大汉如此多灾多难,说那个落石便是警示。
越来越多来自各处的百姓聚集在长安各处城门外,他们跪求帝王,尽快将妖邪处置以安天下。
宣室殿内。
刘彻重重将奏报摔在御案之上,指着它对着下方的公孙弘怒斥:“朕让你处理流言,这便是你处理的结果?!”
面对君王的怒火,公孙弘却镇定地告罪:“陛下恕罪!微臣有言!”
“你说!”刘彻站起身,甩袖从御座上下来,走到西侧的窗边。
公孙声音弘冷静:“臣以为,这流言爆发的太过突然,其中定有蹊跷。若要完全制止,还需要一段时间。”
刘彻背对着他,声音微冷:“你还需朕给你多少时间?”
公孙弘面有愧色:“微臣惭愧。只是眼下疫病还在摸排阶段,或许等疫病得到控制之时,便是遏制流言显效之时。”
刘彻一时未语,公孙弘抬眼瞟了眼帝王的背影,又张口道:“陛下,臣且观眼下形势,各地百姓群情激奋,臣担心会影响排查进展,是以臣有个法子,或许可以稍微安抚百姓一二。”
刘彻慢慢转过身看着他,已然平静了下来,“什么法子?”
公孙弘面色迟疑不决,最后咬牙决绝道:“百姓既说国师是……是妖邪,不如先依了百姓之言,以迷惑百姓。”
言下之意,就是要刘彻按照百姓的意思,处置了沈乐妮。
刘彻看着他,极浅地扯了扯嘴角,“怎么,丞相也觉得他们说得对?”
公孙弘立马躬身垂手:“臣不敢。国师为大汉尽心尽力,乃一介忠臣。臣的意思,是假作处置国师,只消待流言散去。”
刘彻蹙眉。显然,他根本没考虑过这个办法。
他面色不虞地睨着公孙弘,冷下语气道:“此事无需再提!”
“是。”公孙弘只好惶恐应下。
刘彻不欲与他再多言,烦躁地挥了挥手。他深深望着公孙弘退离的背影,心中已经有了对策。
听语轩某间雅间。
房间外不断有各种肆无忌惮的谈论声钻入墙内,充斥在耳边,令人无端心生燥意。
朱煦从未在此等吵闹的环境中待过,他眉宇间藏着怒色,隐隐有了发作的征兆:“吵死了!”
坐在他对面的鲁瑞倒是显得淡然,阖目静静听着外面那些声音。
“你究竟还要待多久?”朱煦皱眉看着他。
听见他的话,鲁瑞这才睁开眼,瞥了几乎立马就想走的朱煦一眼,给他倒了杯茶,推给他道:“慌什么。你没听见那些人在说什么?”
“我又不是聋子,自然是听见了。”朱煦端起杯子仰头喝尽,却发现是一杯冷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