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2 / 2)
裴砚看到那人的表情后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挥了挥手:好了好了,不过就是去边关打个仗嘛,哪里就死去活来的了。你回去告诉我爹娘,我一定会带着赫赫战功回来的!
是!小的一定把世子的话带回去。
裴砚虽然这样表现的无所谓,但他已经有些微红湿润的眼眶还是出卖了他。
他有一双好父母。纵使谢云程已经尊贵如皇帝,但此时此刻他难免还是羡慕起来,而就在这时他抱着这样的心情回头往城墙上张望了一眼,他的视线扫过了那些站在前面的那些大臣们,他想拼命捕捉那人的身影,可是他望眼欲穿也没等到那人。
也是,那日谢云程自认为伤他至深,他又怎么会前来相送?
这样也好,他失望透顶了,谢云程这个皇帝如若战死,他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其实谢云程在耿志山告诉他那件事后就差点失了分寸,他苦想了许久才想出了御驾亲征这个主意。他若以皇帝之名御驾亲征立下战功,那么边关将士也会认可他,最差的结果也是战死。
他早就写好了遗诏,若他战死,那么无论宣凤岐犯了多大的错众人皆不可追责。
虽然他不知道管不管用,但他已经将能做的都做了。
军队此刻正浩浩荡荡离开玄都,宣凤岐此刻才站到城墙的最高处往远处眺望着。他知道自己看不到谢云程了,但他就这样一直静静地站在城墙上,一直等到那一行人逐渐远去最后变成模糊不清的黑点消失在官道上。
此刻已是日薄西山了,随行的侍女替他批上披风后才道:王爷,军队已经走远了。入夜风大,您还是快回去吧。
宣凤岐听到声音后才惊觉那些谢云程带领的那些士兵已经消失在视线里了。宣凤岐的心里忽然像空了一块一般,虽然少年那日的话十分伤人,但这孩子毕竟是他看着长大的,他不可能看着他远征而无动于衷。
到最后宣凤岐咳了几下,他看着逐渐垂下去的红日随后说了一句:回去吧。
第131章
小皇帝御驾亲征这件事大多数人都是不看好的,谁都想不通好好的孩子在最好的年纪为什么要跑到沙场送死。皇帝御驾亲征,而监国一事正好就落到了宣凤岐身上,即使谢云程走时什么都没说,朝野上下也都是默认宣凤岐监国的。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乾坤殿外的梧桐树叶落了一茬又一茬,这一眨眼五年就过去了。
这五年来,宣凤岐比谢云程在时还要勤勉,凡是各个地方递上来的奏折他必看。他监国的这五年里大周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银钱与粟米堆满了粮仓,大周境内再无人被逼的落草为寇,凡是有贪污者必处于极刑。
如此一来各地的百姓日子不知道要好过了多少,这些年来江南与黄河的堤坝修好了,就连水灾都少了,即使有山洪暴发,百姓也有避难的地方。宣凤岐在这五年来就封了不少司农副官,这些官员都是他亲自派下去体察民情的,凡是有地方父母官无视律法,残害百姓,中饱私囊的,他们会立刻将这些情况上报给宣凤岐。
宣凤岐越来越重用温郁了,这些年他也替宣凤岐杀了不少人。
当宣凤岐问起那些人该不该杀的时候,温郁的心情已经与多年前截然不同了。他那时只觉得自己连中三元,文采斐然,对国事必定有诸多见解,可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才发觉原来宣凤岐竟这么难做。
宣凤岐所杀之人是大周的蛀虫,有他们在一日,天下百姓便不得安生,所以他们该杀。因为这些年宣凤岐政绩卓越,所以民间对他的风评逐渐好转,就连百姓都知道宣凤岐爱民如子,专门杀贪官除奸佞。
在外人看来宣凤岐勤勉政务,一心为大周着想,可是只有侍奉在宣凤岐身边的人才知道,这些年他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
自从谢云程御驾出征后,宣凤岐就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没日没夜忙着处理朝政。他的身子只要好好养着便没有什么大碍,可是事情坏就坏在他实在太过拼命了,因为劳累过度他这些年总是大病小病不断,金贵的补药更是被他当饭吃,就在前段时间他还大病一场昏睡了三日。就连远在边塞的皇帝都亲自来信慰问,只是宣凤岐是否有回信那就不得而知了。
残夏的午后太阳还是如此毒辣,而就在此刻一名身披银甲的将士驾马进宫,嘴里还一直大喊着:捷报捷报!捷报!陛下在关山道打赢了北召国,北召国投降了!
将士进宫通传捷报一路畅通无阻,就当他要将消息递到乾坤宫之时便有人在前面拦住他。将士停住脚步打量着这个穿着紫袍的宦官,他的背有些驼,年纪看起来也不小了,宦官笑脸相迎,将军,这捷报就由奴家传进去吧。
那名小将不懂宫中规矩,但他懂得宫中宦官所穿服饰,在他面前站着的这个人最起码也是个总管。他点了一下头随后将写着大胜北召国的战事捷报递给了那名老宦官,陛下交代,务必要将此捷报交给王爷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