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节(1 / 2)

('<!--<center>AD4</center>-->。他打算拿圣殿骑士团当挡箭牌,如果被文远问起,就说是从“那些正骑士那里偷学来的技术”蒙混过去。

可是后来一想,就凭他那几碗水,根本没办法在搜查一课的精英刑警面前蒙混过关。

虽然在穿书工作中,莫良接触了不少跟政治相关的人物,也能与他们很好地周旋,不过,这充其量是按照原作者的大纲来走,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被告知试题会从这1000道题库中选取,那么只要把这1000道题全部记住考试就不会搞砸。他与那些书中人物周旋,也只是提前知晓了答案罢了。他可没有卫岚那样精明的头脑和社交经验,和破案经验丰富的刑警对峙,根本就是自寻死路。

所以,他现在才绕这么大个圈子,伪装成情报贩子,委婉地将情报送达至文远手上。

其实莫良也知道,现在这个办法也是漏洞百出。所以为了不让文远怀疑这件事的真伪,他提前布置好了陷阱。

首先,莫良告诉文远,这个电话亭的用途是从“圣殿骑士团偷听来的消息”。

在灵界,圣殿骑士团的地位超然,他们所言所行,就像虔诚的基督徒所拥立的主那样,没有一个基督徒会去怀疑主的昭示。所以同理,“圣殿骑士团”本身就给文远一个“正确”的固有印象。

接着就是利用这个固有印象,进一步下套。

莫良编的“每逢单数日的21点”和响铃方式,给了文远“对方小心谨慎”的印象,并且也符合这种特殊谍报人员的联络行为,从而让文远进一步认定,此事为“真”。

而最为关键的一招,就是那句“你想要什么情报?”

诚然,真正的情报贩子或是谍报人员绝对不会采取这种“明码联络”的方式,在通信随时可能被监听的情况下,这完全等同于将信息公开,完全是“自杀行为”。身为搜查一课的刑警,文远绝对会起疑。

——而这一点也在莫良的计算之中。

正因为莫良是个门外汉,不清楚那些专业人士的联络方法,他才只能采取这种办法。

他故意让文远起疑,致使通信出现短暂空白的那一瞬间,他好用一声嗤笑进行逆转,并在文远心底敲定“真”这一印象。

莫良大胆利用了专业人士的心理,也可谓是一场豪赌。

因为莫良很清楚,人们的“固有认知”能将一个人影响到什么程度。人们会对“他们认为理解的那样”去给事物下定义,甚至到了“当事物与个人认知的情况出现偏差时,人会自行强解、补证这一偏差,从而与‘认知的概念’完美契合”。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正确”的东西出现“错误”时,人们会固执地将它强行解释成“正确的”。

所以莫良便用那声“呵”作为契机,并迅速点题给出关键情报,成为文远强解的开关。

以文远的角度→“对方是专业人士,不可能出现这种漏洞”→开始怀疑→对方嗤笑→对方给出想要的莫克斯酒庄情报→“莫非对方是在试探我么?还是说对方已经掌握我的动态,早知道我不是骑士团的人了?”→开始心虚并自行脑补对方“果然是专业”的结论。

通过这几步骤,莫良加深了他对情报贩子的“固有认知”,让他完全不再怀疑他的身份。

之后,再开出天价,进一步让对方认为“合理”。

——靠情报交易吃饭的人,肯定不会拘泥于老主顾。另外,出于商人奇货可居的心理,价格哄抬越高才越“合理”。让对方把钱放在某某某处而不是人对人或转账交易,也符合该行行规。

通过最初的陷阱“圣殿骑士团的高信誉值”这一固有认知,紧接着利用“想为警视厅立功”的心理,再层层铺垫,层层下套,让莫良成功骗过这个搜查一课的精英。

虽然莫良一直说自己没有卫岚那样聪慧敏捷的头脑,但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利用他和风流客他们平时玩“大冒险”时偶尔发现

', '')('<!--<center>AD4</center>-->的这个废城区和偶尔发现可以正常使用的公共电话,从而布下如此完美的局,也可称之为某种“奇才”了。

还有就是……明天一大早负责打扫街道的大妈这辈子估计不愁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