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 狂(1 / 2)

一路上,张远滔滔不绝的介绍着私人飞机的好处。

对冯导夫妻二人说着自己坐飞机去各地顽耍工作的便利。

那唾沫横飞的样子,堪比聊起登山的王炻。

张远都觉得自己有点“爹味”过重,油腻的很。

所谓爹味,不光是说教。

还有强烈的,不顾他人感受的输出价值观。

其实真正的能人,都是少说多做,并且早早就会明白,与人沟通越简单越好。

因为听得懂的不用多说,听不懂的说再多都没用。

主动减少社交成本正是提高人生效率的一大手段。

不过他现在正在“演戏”,并且扮演的不是智者,而是“逼王”。

这角色其实不用演,只要找回曾经年少的自己就好。

大多人都会有这个阶段,做事说话在成熟的人眼中非常幼稚。

一点点小事都能拿来炫耀,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关注。

冯导二人一路笑呵呵的听着,也憋着。

“你怎么比小王还能装呢……”冯晓刚心里嘀咕着。

倒是关小彤听他一路吹牛逼,用愈发崇拜的眼神看向他。

这些话骗未成年少女好使。

“哥,我也要坐飞机去外国玩。”

“我也想每次坐飞机都能躺着。”

“经济舱的位置太挤了,我搁不开腿……”

这位干妹妹拖着长音,摇晃着他的胳膊。

张远瞧了眼她的双腿。

虽然还不是完全体,但依旧长度超标。

别说经济舱,商务舱都够呛能伸得直。

张远心说你就庆幸吧。

你家条件不错。

多少人二三十了连飞机都没坐过。

而且春秋航空的“站票”方案被空管局给撕碎了扔回去,否则你这俩大长腿就能派上用场了。

站的都比别人稳一点。

就是不知道手感……张远赶忙收回了思绪。

为了不被关小黑屋他尽力了。

“以后出去玩都找哥。”张远拍了拍胸脯。

“我给你安排。”

“你赶紧长大,等考了驾照,我送你辆车。”

“真哒!”关小姐听到这个都快跳起来了。

“我可记下了,你不许耍赖皮。”

“小意思,你喜欢啥车,跟我说。”

“随便挑!”张远大手一挥,一副世界尽在掌握的模样。

“不就是车嘛,我干妹妹,必须开最好的!”

反正还得过好些年她才能考驾照,到时候再说……

“你看看,还是张远大方。”许帆在旁,用一如既往,说戏腔不是戏腔,说阴阳怪气也不太对的语调说着。

“干妹妹都随便挑。”

“不像我人老珠黄了,老公都不给随便买。”

这是真的在阴阳怪气。

张远看了眼导演夫妻俩。

冯导听到这话,便把脑袋转向了窗户方向。

张远抖了抖眉毛。

有事!

看的他八卦心都起来了。

许帆见老公这幅样子,给了个没好气的眼神后便转向关小彤,开起了中年妇女最爱对孩子开的玩笑。

“我看啊,你干哥对你这么好。”

“也别当哥了。”

“给你买车,日后再给你买房。”

“索性当聘礼,你给他做小媳妇得了。”

“不要。”关小姐听完这话,抬起双臂抱着挡着脸颊,不好意思的在座位上大幅度摇晃着身子,同时双腿蹬地。

张远:家里有,不让。

“帆姐,你看给晓彤臊的,别玩笑了。”

那筷子腿再蹬地,一会儿给机舱都杵漏了。

“别听许帆老师瞎说,你这年纪好好学习就得了。”张远给关小姐一个抱枕,遮挡臊红的脸。

关小彤的学习还不错,尤其和演艺行的其他人对比。

属于年纪轻轻就染上了读瘾的那种。

同样是以第一身份进入北影,关小彤的文科成绩比杨密高了一百多。

她这成绩学艺术都浪费了,能匀好多给别人。

下了飞机,有车直接给他们送到了西溪湿地。

走隐秘的后门,直接进入酒店范围。

再坐上由服务生摇的乌篷船,这才来到了他买的房子。

张远自己都没住过,头一个入住的是小狮子以及袁先生和刘先生两位老者。

“这也太棒了!”打坐上乌篷船那刻,关小姐就兴奋的不行。

要不是给她按着,都容易把船折腾翻了。

她妈说她玩起来疯,有一定道理。

跑进别墅后还提嗓子大喊一声,听着楼上楼下的空旷回声,乐呵的蹦来蹦去。

“房间都在楼上。”

“室外有泳池,泳装酒店有买。”

“室内有按摩浴缸,能消解飞行疲劳。”

张远介绍着,放下东西后,关小彤围着房子转了好几圈。

“这也太好了,比我家好玩多了!”

“我要拍给我姐和我爸妈看!”

“喜欢的话随时来。”

“就当自己家。”张远关照道,又转过头去,对冯导夫妻俩说了同样的话。

“晚上好好庆祝一番,我做东!”张远大气的说道。

一直到天黑,大姑娘的兴奋劲都没下去。

张远坐在沙发上与冯导夫妻二人聊天,时不时看她几眼。

这种真快乐,高兴,与前几天他遇到的田朴君完全不同。

同是女人,性格和处事差别还真大。

眼瞧着差不多了,冯导说要不吃饭吧。

起身就要去酒店餐厅。

“哎。”张远却一把拽下他。

“走啥呀,费那劲。”说罢,他拿起电话,给酒店打去。

还故意用全英文说话。

“好了,一会儿就全送来。”

“咱们这身份,怎么能去餐厅和普通人做一块吃饭。”

“那多丢份啊!”张远这会儿表演,参考了田小姐的状态。

就是那种故作“上流”,实则内心“下流”的状态。

简单来说,便是“贱人就是矫情”的状态。

没一会儿,就有许多穿着职业装的服务生前来。

铺桌子,点蜡烛。

菜品更是用银托盘,坐船从亲水平台运送到了房子的餐厅内。

张远还特意关照了,必须报菜名。

“菜名必须用英文说,才高级。”

“冯导听不太懂吧,没事,我还安排了翻译。”

于是就出现在俩服务生一个翻一个的状态。

冯晓刚心说你喝了点洋墨水,现在吃个饭都要听鸟文了?

就你会说英文,了不起,好了吧……

这还没够,张远说起了在外国拍戏的时。

内容大量充斥着贬低国内影视行的话语。

这是他从不少“留洋”的从业者身上学来了。

各行各业都有仗着自己去过外海,仿佛“开了眼界”,觉得高人一等的货色。

尤其以说话喜欢夹着洋文的“精英”为最常见。

出了趟国后,都不会好好说话了。

仿佛说纯中文烫嘴……

张远抓的就是这个感觉。

“外国人拍戏,卧槽!”

“几组人同时开工。”

“每个组有不同的导演,每个导演负责不同的事。”

“效率高,质量高。”

“而且北美的制度也好。”

“制片人责任制,避免了导演一家独大,个人风格过度影响作品的可能。”

“就像开饭馆,不能全倚仗一位大厨的手艺。”

“要去中心化,分工化,流水线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