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1 / 2)
('<!--<center>AD4</center>-->用吗?”
林奈挑眉:“杀人?”
“可不是?昨天又死一个,这些塞尔维亚暴徒!第八个了,这已经是第八个受害者了!”②
“塞尔维亚人杀的?”
“不然还能有谁?他们还有谁不敢杀?”司机很愤怒。
林奈选择沉默以对,这时候他不想讨论民族问题。
司机以为他是过于悲愤以至于说不出话,好心提醒他:“你也要注意安全呐,小伙子,别去那些塞尔维亚人呆的地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小命丢了。”
“谢谢。”林奈向司机道了谢,他在歌剧院的对街下了车。
这时候还早,咖啡店里还有早餐卖。林奈买了咖啡和面包圈,挑了一张露天的桌子一边吃一边观察街道。
萨拉热窝和他记忆里的样子没有太大变化。这个版本的城市是89年冬奥会的时候更新的。为了筹备盛典,政府大兴土木,给城市的基础建设做了系统性的升级调整。所有东西恨不得都是新的,马路、高架桥、酒店商厦、滑雪场……旧有的居民楼也要涂脂抹粉一番才好出来见客,有的粉刷工程太匆忙,像第二天要面对上级检查临时抱佛脚的小学生,腮帮子上两团严重缺氧似的、红得掉渣的大太阳。
那场冬奥会是这个行将就木的联邦的最后一针强心剂,它带来了短暂的经济蓬勃和腾飞。萨拉热窝成为旅游热点城市,进入全世界人的视线。至少在1984年,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确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萨拉热窝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关于这种救急式的美和幸福,都是千真万确的。
林奈把注意力放在工作重点上。他是来观察歌剧院的。
萨拉热窝歌剧院是一栋精致的白色双层对称建筑,设计上有古雅典建筑的遗风,正门前拓出一片广场,置了绿化带养了鸽子。这种格局设计对林奈来说实在算不上理想,剧院的个头太矮了,几乎被淹没在建筑中间,稍微高一点的绿植都能挡住视线。又因为城市规划问题,街道宽度为调整风速增加了难度。
风从东北方向吹来,分散而游移,像没有组织的幽灵。歌剧院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狭窄的通风道,风速在这里会变得特别快,容易影响子弹的速度和方位。
“需要参考物。”
“比如?”
“彩带、旗子,飘动的东西,为狙击手作风速参考。可以挂在广场的旗杆上或者门口,音乐会当晚广场前肯定要做布置,挂些彩带也正常。”
“狙击的地点呢?”
“有两处比较合适,一是东面的消防局,二是西边的2号公寓。如果要进入消防局恐怕要惊动官方,不利于保密。所以只剩下平民公寓。狙击距离1.6公里,子弹射中大概3到4秒钟。”
“1.6公里,这么远真的能射中吗?”
“如果我不行,没有人能行。”
上将很满意。他开始打心底喜欢这个狙击手,林奈足够骄傲自信,而自信才能表现出足够的冷静。面对战场胆怯的兵他实在见得太多了。
只听狙击手继续汇报:“晚上进行任务的话,光线是另一个问题。广场上的灯需要调整位置,现在的灯光布置会有干扰。另外会有多少媒体到?除了现有的照明设备以外还会不会有临时的增加?我还需要现场的人员布置、具体流程,包括对方的安保措施。目标是大人物,他们可能也会有反狙击的保镖方案。”
“想得很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