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1 / 2)
沈一逸猜,青春期是展骆心理结构的断裂点。
在仰望力量的年纪,被力量踩在脚下,他的社交没有按照「阳性文化」的标准成长,这让他在群体中成为异类,他对自身表现的怀疑、抵触,甚至厌恶。
厚厚一摞资料,其中掺杂着王溪送来的档案,以及在读书会里展骆留下的作品,沈一逸好奇地翻看,她想知道,母亲对于展骆的成长中是什么角色。
-
母亲骨架柔软,说话像在春天吹口哨,她的腰在嫁给父亲之后就再也挺不直,显得个头更矮,父亲总笑她像个萝卜头。
而他讨厌萝卜头的玩笑,讨厌她就这样坦然接受了。
在他的记忆里,客厅角落里有个玻璃缸,里面养着三条鱼,两条母的,一条公的。母鱼一左一右,围夹那条公鱼游来游去,母亲每次都会撒一大把没泡开的饲料,看着那条公鱼霸着睡眠,宁愿鼓起腹耶不肯让母鱼多吃,就这样浮在水面几天,最后撑到死掉。母亲乐此不疲地收拾浴缸,蹲下来换水,用手指把鱼夹出来,随手扔进垃圾桶,再换一条新公鱼进去。
那些死鱼强烈的诱惑着六岁的他。
死掉的鱼腹撑得滑溜,鱼眼外翻,尽管六岁不懂“诱惑”这个词的意义,但他能意识到那股压制不住的冲动。他趁着半夜人在睡梦中,偷偷翻垃圾箱,将死鱼用卫生纸包裹住,藏在床底下,等到翌日功课做完,他会将它摆放在桌面,盯着它看很久。
彼时的他对死亡没有觉得怪异,反而觉得那鼓起的腐皮内充斥着微微甜味,让身体角落里诡异、野蛮的刺激感发生了。
他在童年里还喜欢很多动物,比如蚯蚓、蚂蚁、壁虎,一切活物他都可以看得出神。他羡慕动物世界的秩序,尝试用理科的逻辑解释这个世界的混乱。
就这样,他经常在沙坑里埋掉母亲养死的鱼,埋下去又忍不住挖出来,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按耐不住,快要从身体里迸出的贪婪,他开始用零用钱买热带鱼,在熟悉的坑位前,一点点用土掩埋活蹦乱跳的小鱼。
不费力地让小鱼窒息,会让鼻腔里泛起铁锈味的亢奋。他故意把挖坑速度放得更慢,好让缺氧的拍打声持续得更久些,他甲缝里嵌着什么野猫的绒毛,傍晚的城市公园,朋友在旁碓起的沙堡,成了他玩土最好的掩饰,鱼尾挣扎的跳动像动脉里的心跳——是像那个夏天父亲攥着他的手腕,把菜刀剁进鲫鱼脑袋时,自己太阳穴突突跳动的声音。
这种介于生死之间的窒息感并不会让他膝盖发软。
反而是解脱般的自由,他经常会在埋掉小鱼后做一场梦,梦见父亲醉酒后紫胀的脸埋进洗脸盆里,水面咕嘟咕嘟冒着泡,最后将其淹死。
好景不长,他埋起的小土丘不小心被母亲看到,原因是邻居揭发楼下失踪的流浪猫和他有关。
他习惯了母亲的沉默寡言,在家庭中犹如消失。她没有打他,没有告发,没有大吼大叫,也没有流泪。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一座座小土丘,眼睛里藏着某种无法挽回的裂缝。她沉默转身走了,自此再也没有养鱼,并没收了他的零用钱。
她没有选择让父亲介入,会少掉很多麻烦,这让他对母亲有了恐惧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式,比父亲的暴力更令他迷惑。他开始怯于直视母亲厌恶的眼神——像鱼缸里濒死的小鱼,在临死前突然安静下来。
到了中学,没了零花钱,他买不了昆虫标本,也难以私藏漫画书,更买不了让人抑制不住冲动的热带鱼。他对生物和物理产生兴趣,攒了好久钱才二手的解剖学图册,却被父亲当成废品丢掉,后来是母亲偷买了一套教材放到了他的书柜里,这让他感到震惊,也由此对女性的印象时常感到混乱而撕裂。
母亲终于在初三恢复了他的零用钱,为了表达他已改过自信,他会把钱都用在母亲身上,下学会在路边给母亲买糖水罐头、肉菜、包括她喜欢吃卤味。
但她从不责骂也不嘉奖,那种温柔成了悬置的审判。
他意识到,母亲并没有饶恕他。
他变得极度讨好,他开始厌恶这种讨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